“西邮现象”探秘
□实习生张强强通讯员姜毅龙
今年7月9日《钱江晚报》财富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想进鹅厂你得这么干》的报道。文中揭示了腾讯公司在校园招聘时非常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考量,其中该公司校园招聘团队HR宋扬讲到毕业生是否必须是名校出身的问题时说:“不一定是名校出身才有更大的机会进入腾讯。在我们的指标体系里,非名校的表现也不错,比如在北京大学之后,排名第二的学校就是西安邮电大学,不是985高校。”
西安邮电大学既不是985高校,也并非211高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其毕业生能受到像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公司的青睐?记者带你一起揭秘“西邮现象”。
陕西省委高教工委书记李仲为、教育厅厅长李兴旺参观西邮学生创新成果
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战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最根本的是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只有从最基础的教育抓起,人才培养才能取得实质成果。”西安邮电大学党委书记崔智林教授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如是说。他结合当前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述起学校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
第一是教育理念的创新。长期以来,高校普遍秉承的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但在发展创新型社会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逐渐成为公司招聘时最看重的品质。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就成为西安邮电大学教育理念中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中,西安邮电大学就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学校关注的重点,因为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在教学实践中,西安邮电大学不仅注重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同时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还倡导学生要在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和不同教育体系之间学习交流,培养学生多样的能力和素质,使之成为具备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是培养模式的创新。西安邮电大学密切联系社会需求,实行培养多样性与社会需求多样性的对接。以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增设新专业,探索出多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2011年开设了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计划试点班,2015年新增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卓越计划试点班。经过四年的探索发展,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在卓越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效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班2015届毕业生林达意就是其中的代表。在校期间他多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大赛等并荣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后他成功签约阿里巴巴集团,入职年薪达20—27万。
“3﹢1创新教育培养”是西安邮电大学探索出的另一条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以“为企业提供最短时间能适应企业工作的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创新实验班3﹢1(Linux)应运而生。据统计,创新实验班3﹢1(Linux)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其中有近95%的毕业生签约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奇虎360等互联网巨头企业。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这些尝试和努力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获得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西邮党委书记崔智林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指导工作
创业“杀手锏”——孵化基地
要想真正实现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有模式和制度的“软件”保障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新创业平台和环境的“硬件”支持。这方面,西安邮电大学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于2014年11月在校内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正是这个基地的建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载体,也成为学生践行创业创新的“梦工厂”。
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扶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为核心目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以及科技创新的政策、场地和资金环境,从而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分为校、院两级。校级孵化基地占地约230个平方米,划分为10块团队入驻孵化区域和1个小型会议室。学校在全校招募优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项目,重点打造“技术服务型、产品开发型、商业服务型”三种类型的创新创业团队,主要包括实体公司、虚拟公司、科研立项项目。对于成功入驻孵化基地的项目,学校会提供充分的条件和全方位的服务。学校为获批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一年的免费孵化场地,免费为每个入驻项目提供办公设施,包括电脑、网络、办公桌椅等。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还对获批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有包括“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西安邮电大学科技处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在内的各项资助,“创新创业基金”从4000至6000元不等,而“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则高达3万元。此外,学校还会为创新创业优秀团队提供校外孵化器、创新创业成长导师以及宣传推介等服务。
“我们会积极关注国家、省、地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最新政策,为同学提供创新创业的相关资讯服务。同时,我们还会积极争取省、市等相关单位更多的创业优惠扶持政策,力求对学生的创业项目做到最大力度的支持。”西安邮电大学校长范九伦教授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西安邮电大学和西安市高新区、碑林区以及航天城等社会孵化器机构,西科天使、集客窝、乾海创咖等投资机构,西安市科技局、微软创新中心等部分单位和企业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通过这些优势资源平台来积极推介入驻项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早在孵化基地顶层设计的初期,西安邮电大学就考虑到了这一点,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和人员制定了《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当手中拿到这份《管理办法》时,记者不得不感叹它的“事无巨细”。《管理办法》不仅划分了孵化基地各组织机构和职责,还附带《入驻团队申请条件》《入驻团队评审标准》和《入驻团队运营管理、场地、安全、资助资金使用、考核规定》等十项细则,对入驻团队的遴选、管理以及考核、变更、终止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而所有这些制度和措施,都是为了孵化基地的正常运行,让工作和管理有法可依。“当然,我们在具体实施这些制度措施的过程中,也注重灵活机变,做到不死板不僵化,一切以服务学生为宗旨。”范九伦说。
“请进来”和“走出去”是孵化基地对入驻项目实施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前半阶段以“请进来”为主,对外积极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扩大影响力,打造在陕西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西邮创新创业品牌。学校还不定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开放日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走进孵化基地,感受创业氛围。另一方面,在后半阶段以“走出去”为主,组织入驻团队到社会创新创业平台参观学习。在接触和认识社会的同时,也能够对照自身的创业项目和创业经历,与优秀创业者进行交流互动,分享创业经验,以此来推动孵化项目良性发展。
范九伦告诉记者:“只要学生有好的创业项目,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就能实现创业的梦想。”
西邮教授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创业先锋的心路历程
案例1:西安碧海蓝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未来虽然未知,但既然选择了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将一直走在创业的路上,永不止步!”这是通信工程专业1402班高强的创业宣言。现在,虽然他和团队创办的“西安碧海蓝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已经通过注册核名,并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创业之路已经走上正轨,但回忆起那段创业最初的日子,高强仍是记忆犹新。
和很多人一样,高强在大学里并不是个做事一板一眼的“模范学生”。早在2010年他就有过第一次创业尝试。当时,他在自己的宿舍里开起了杂货店,卖零食给宿舍楼里的同学。但他没有想到这一行为违反了公寓管理的相关制度,险些被通报批评。2011年6月,高强有了自己的淘宝店铺。当时的他没有核心团队,也没有外界支持,更没有创业环境,只有他孤军一人独自奋战。面对重重困难,他并没有放弃,平均每天休息不到5个小时,只为研究出如何提高顾客访问量及客户转化率。因为没有名气,在这期间他经常被误认为是骗子。但这些都没有减少他的创业热情和信心,慢慢地他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创业团队。
到了2014年11月,高强的创业之路出现了转机。去年11月14日,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正式授牌。那一天,他和他的远洋科技创新团队全体成员都满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入驻孵化基地。“那天晚上,我激动得整夜未眠。”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高强依然激动不已。
入驻初期,很多创业的想法都是高强和他的创业团队在孵化基地里讨论产生的。“那个时候,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开讨论会。针对产品定位、市场细分、营销策略和公司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团队里每个成员都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浴血奋战,高强和他的创业团队终于在今年3月推出了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便携式水质远程在线监测仪。产品一亮相就赢得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之后又推出第二款大气远程在线监测仪。为了使产品能够尽快投入市场,他们积极尝试校企合作新模式,先后与青岛佳明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兰环环境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榆林环境保护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和博康电子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他们最新研发出的便携式水质远程分析仪样机和便携式蟹池智能决策仪样机,现阶段正在进行大力推广。
不仅如此,高强和他的团队还承担了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工信部软科学项目、陕西省教育厅服务地方专项科研项目等,累计获得科研及产业化项目资金五十万余元。
西邮学生参加科技创新训练
案例2:“校帮”
在西安邮电大学的校园里,“校帮”这个名字绝对是家喻户晓。“校帮”是西安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第一季的入驻项目,主要为校内学生提供送餐和精品零食二次包装及销售服务。这是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李锦根的创业项目。每天临近午餐的时候,他和他的团队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自主开发了适用于手机的“校帮”APP,那些宅在宿舍里不想下楼吃饭的同学就可以通过“校帮”客户端订餐。可别小看这个APP,它每天能送出超过百份的快餐,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同学的吃饭难问题,也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了兼职勤工助学的机会。在孵化基地的帮助和支持下,李锦根的“校帮”在校内送餐和精品零食二次包装及销售业务在前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如今他们又增加了技能服务交易功能,即优秀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技能和服务在平台上明码标价。目前手机客户端注册用户上千人,送餐业务合作商户达81家,零食业务合作公司共有6家,产生订单总量近三千人次,订单流水金额达三万余元。
其实,早在大一的时候,李锦根就有过创业的想法。“凡是和创业有关的讲座我都会去听。有一次坐游9路公交车一直坐到终点站金花北路,去听一个关于完美保健品的讲座。”大二暑假的一次兼职让他认识了现在的创业伙伴。2013年,李锦根和他的创业伙伴创建的一个奋斗群。“我们努力收集各种对大家有用的资料,召集身边的有志青年,一起通过在线方式帮助群里需要帮助的同学。”李锦根说,“但是我后来发现线上的帮助是有限的,就决定将这种线上的帮助转化为线下实实在在的帮助。”于是“校帮”就诞生了。李锦根特别感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他和他的创业团队的帮助,学校不仅对他们进行创业培训,同时给他们提供场地、设备以及资金支持。他坦言,他们的许多创业想法和理念都是在孵化基地里产生,并付诸实践的。
案例3:京兆数据咨询有限公司
获得百万以上天使投资、自主研发的产品已被北京17家星级酒店使用、拥有的增强现实AR技术被西门子公司看中且正在进行业务洽谈……这些都是经管学院陈子伟和团队创建的“京兆数据咨询有限公司”交出的创业答卷。在他看来,创业就是他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点一点把不着边际的想法逐步落地的过程。
“我从小就对成功人士非常敬仰,渴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成功。”陈子伟告诉记者。也许正是这种动力驱动着他走上了创业之路。高中时他和朋友就一起开过化工厂,后来又开始涉足电商。来到大学后,特别是入驻孵化基地以后,陈子伟受益良多。他和他的团队把之前传统的电商项目做成了互联网产品,而他所创立的PLAN B项目,已经在西安市南大学城小有名气。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依然会选择创业。”正如陈子伟所说,在创业之路上,他不断的看到更高的山,也愈发觉得自己的渺小。但年轻就是资本,就可以去不断的尝试,实施自己的创业想法。
正是有许多像高强、李锦根、陈子伟这样的大学生创业者,也因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有力支撑,更因为有创新型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实行,使得创新创业在西安邮电大学蔚然成风。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学毕业生都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你说,怎能不抢手?